18luck门户您的位置:網站首頁 >18luck门户 >端午門前掛艾草的習俗

端午門前掛艾草的習俗

更新時間:2014-05-31   點擊次數:1958次


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、惡日,在民間信仰中這個(ge) 思想一直傳(chuan) 了下來,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、禳解災異的習(xi) 俗。其實,這是由於(yu) 夏季天氣燥熱,人易生病,瘟疫也易流行;加上蛇蟲繁殖,易咬傷(shang) 人,所以要十分小心,這才形成此習(xi) 慣。種種節俗,如采藥,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,飲蒲酒等,看似迷信,但又是有益於(yu) 身體(ti) 健康的衛生活動。端午實在可算是傳(chuan) 統的醫藥衛生節,是人民群眾(zhong) 與(yu) 疾病、毒蟲做鬥爭(zheng) 的節日。今天這些衛生習(xi) 俗仍然是應發展,並應弘揚傳(chuan) 承的。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,來源亦久。zui早的如掛艾草於(yu) 門,《荊楚歲時記》:“采艾以為(wei) 人,懸門戶上,以禳毒氣。”這是由於(yu) 艾為(wei) 重要的藥用植物,又可製艾絨治病,灸穴,又可驅蟲。五月文含艾油zui多,(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)所以功效,人們(men) 也就爭(zheng) 相采艾了。除采艾紮作人外,也將艾紮作虎形,稱為(wei) 艾虎,《荊楚歲時記》注文雲(yun) :“以艾為(wei) 虎形,或剪彩為(wei) 小虎,帖以艾葉內(nei) 人爭(zheng) 取戴之。”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,蒲束紮的蒲龍。《帝京歲時紀勝》:“(端午)插蒲龍艾虎。”《清嘉錄》卷五:“戴蒲為(wei) 劍,割蓬作鞭,副以桃梗蒜頭,懸於(yu) 床戶,皆以卻鬼。”桃梗是辟邪之吉物,蒜頭被認為(wei) 是象征武器銅錘,與(yu) 蒲劍、蓬鞭相配,以趕卻鬼祟。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。在湖南、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(yu) 門相上,傳(chuan) 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,可驅鬼辟邪。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、菖蒲(蒲劍)或石榴、胡蒜,都有其原因。通常將艾、榕、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,然後插或懸在門上。因為(wei) 菖蒲天中五瑞,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,因為(wei) 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(wei) 感「百陰之氣」,葉片呈劍型,插在門口可以避邪。所以方士們(men) 稱它為(wei) 「水劍」,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(wei) 「蒲劍」,可 以斬千邪。清代顧鐵卿在”清嘉錄”中有一段記載「截蒲為(wei) 劍,割蓬作鞭,副以桃梗蒜頭,懸於(yu) 床戶,皆以卻鬼」。而晉代”風土誌〃中則有「以艾為(wei) 虎形,或剪彩為(wei) 小虎,帖以艾葉,內(nei) 人爭(zheng) 相裁之。以後更加菖蒲,或作人形,或肖劍狀,名為(wei) 蒲劍,以驅邪卻鬼」。 艾草代表招百福,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,插在門口,可使身體(ti) 健康。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,針灸裏麵的灸法,就是用艾草做為(wei) 主要成分 ,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。有關(guan) 艾草可以驅邪的傳(chuan) 說已經流傳(chuan) 很久, 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,像宗懍的〃荊楚歲時記〃中記載日雞未鳴 時,采艾似人形者,攬而取之,收以灸病,甚驗。是日采艾為(wei) 人形,懸於(yu) 戶上,可禳毒氣。」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,求吉祥的習(xi) 俗。中國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〃午時聯〃,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,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「手執艾旗招百福,門懸蒲劍斬千邪」。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(yi) 可使身體(ti) 矯健「插榕較勇龍,插艾較勇健」。也有地方習(xi) 俗是掛石榴、胡蒜或山丹,胡蒜除邪治蟲毒;山丹方劑治顛狂,榴花懸門 避黃巢, 石榴花正是這個(ge) 季節的花卉,也有治病的功能。石榴皮為(wei) 一常見的中藥。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(guan) 係,還有一段故事。黃巢之亂(luan) 的時候,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(ge) 村落,正好看到一個(ge) 婦女背上背著一個(ge) 較大的孩子,手上牽著一個(ge) 年紀較小的,黃巢非常好奇,就詢問原因。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,所以就直接說因為(wei) 黃巢來了,殺了叔叔全家,隻剩下這個(ge) *的命脈,所以萬(wan) 一無法兼顧的時候,隻好犧牲自己的骨肉,保全叔叔的骨肉。黃巢聽了大受感動,並且告訴婦人隻要門上懸掛石榴花,就可以避黃巢之禍。